11月29日
在摩洛哥王国拉巴特召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宣布
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我国第43个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该项目包括了
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
制作技艺、
铁观音制作技艺、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
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茉莉花是福州的市花
福州人对茉莉花有特殊的感情
如今,作为福州最具代表性的
制茶技艺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成为福州首个世遗项目
目前,该项目现有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名
中莉、春伦、闽榕等品牌
茉莉花茶驰名海内外

“闽边江口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这首民谣里的茉莉花,承载着曾生活在乌龙江畔的福州人的美好记忆。来到位于仓山区帝封江的茉莉花田,在远处五虎山上青翠连天、乌龙江水波光粼粼的美景中,江畔一望无垠的花田中,茉莉花开满枝头,为这幅“山水画”点缀出了别样意韵。这片由滔滔江水冲积而成的沃野,与传承数千年的栽培、窨制技术,不仅造就了福州茉莉花茶的盛名,还见证了2000多年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主要流布于福建省福州市。福州茉莉花茶独特的品质与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福州日照短,云雾缭绕,利于种植茶树。此外,境内温暖湿润,闽江干流流经处土壤肥沃,透水性好,十分适合茉莉花生长。当地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了“山丘栽茶树,沿河种茉莉”的种植格局。福州茉莉花茶源于宋,成于明,盛于清。北宋时福州成为茉莉之都,开始生产茉莉花茶,至明代加工技术成熟稳定。清朝道光年间,福州作为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并畅销欧美和南洋地区。在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中,采用烘青绿茶窨制,即用一层花一层茶重重叠叠,充分拌匀、通氧,让花不失生机,茶吸收新鲜的花香达到饱和状态。

其技艺流程主要包括茶坯粗制、精制和伺花、茶花拼和(窨花)、静置通花、收堆复窨、茶花分离(起花)、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
鲜花采摘后,须进行摊凉。再进行伺花,让鲜花充分开放,开放度达到80%时可进行筛花。即茶花拼和,是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重点工序,配花量、花开放度、温度、水分、厚度及时间六因素的要求在不同窨次中会有所不同。根据窨品堆温、水分和茉莉花的状态来掌握,从窨花到通花的时间约为5-6小时,且一般在凌晨进行。复窨后5-6小时进行起花,即茶花分离,顺序为“多窨次先起,低窨次后起,同窨次先高级茶,后低级茶”。排除多余水分,同时避免香气散失。烘焙是窨制福州茉莉花茶的难点。提花目的在于提高花茶的鲜灵度,操作方法与窨花相似。


制茶的福州茉莉花茶种类很多,有寿珠、白龙珠、玉蝴蝶、大白毫等。以寿珠为例,芽头肥状挺直,披白毫,形如珠,芽色黄绿油润光亮。泡入水中,玉珠变为旗枪,汤色黄绿澄明如翡翠,香气清幽馥郁,鲜灵持久,富有茉莉鲜花之香,滋味柔和,茶味醇和。福州茉莉花茶的冲泡器具较常见的是玻璃杯和盖碗,各具特色。如使用玻璃杯冲泡,宜投入约3克茉莉花茶,水温约为85-90℃,冲入杯中稍待几分钟,使茶味充分渗透到水中,此时可闻到愉悦的茉莉花香。品饮后,可留约三分之一的茶汤(俗称“留根”),再注水,以使每一杯茶味均匀。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福州先后出台了《福州市茉莉花茶保护规定》《关于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九条措施》等政策文件,从支持茉莉花种植、花茶加工、园区建设、三产融合、科技创新、品牌宣传等方面形成保护福州茉莉花茶、支持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2008年以来,福州茉莉花茶陆续荣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国内首个同时获得三大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如今,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搭上国家战略产业“一带一路”的顺风车,飘香千年的福州茉莉花茶将借机扬帆再启航。
来源:福建日报、遇见福州
编辑:陈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