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学的日常 海峡卫视
剑好不好,剑客懂得。
味正不正,食神了然。
乐意如何,知音会心。
既是以文学为题材的纪录片,我们自然想要聆听文学领域内大咖的意见——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开播前举办了一场看片会,邀请了第十二届“学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创院院长、教授颜纯钧,国家一级作家、知名评论家、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林焱,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福州市作协主席余岱宗等省内知名学者来分享他们的所感所想。
借一个朋友撬开一个文学家的世界
颜纯钧教授
看完这片子,我眼前一亮。
首先,题材稀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期,作家是大众的明星,我们只能通过作品了解他们,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缘得知。几十年了,现在终于有部片子揭开我们心中的“明星”神秘的面纱,展露他们作品之外真实的一面。这是《文学的日常》的聪明之处,不探讨作品,只讲作家日常生活——读者渴望了解却难以了解到的。
创意也高明。作家的日常如何轻巧的展示出来?制作团队设计了朋友拜访这一形式,因朋友的介入,我们自然进入到了作家的生活,看他在朋友面前自如坦露着对生活、对创作、对人性的种种看法。烹茶斗酒、谈笑风生,作家和朋友的状态很放松,看的人也很轻松。你看马原,没有作家的权威、深沉的样子,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浑身散发着轻快的气息。
“选角”上也足见节目组的良苦用心。所选的作家有份量、有流量也有表现力。我参与编写过《香港文学史》,在我看来,香港作家因为更多接触到了西式教育,所以整体气质更洋气,文人气十足,而节目组选的是马家辉,他身上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放到香港的作家群体里,相当与众不同,可他的表现无疑是更迎合观众喜好的。如果选的是其他作家,可能就没有这样的表现力了。
这档节目虽然每集时长有48分钟,但呼吸自然,节奏轻快流畅,看着非常舒服。
(以上内容根据颜纯钧教授的讲话内容整理)
令我感动的是创作环境是作家自己创造的
林焱教授
看完片子我有个担忧,如果大家误以为作家们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那作协要爆满了(笑)。
作家这个职业是要体验生活的,和普通人一样,他们同样要面对社会的急剧转型,文化载体的转变,且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鼎盛之后,作家们不免也经历着大起大落后的心理落差……
那么,他们怎么理解文化形态的衍变、社会生活的变迁,如今他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创作?如果他们面对转变无所适从,那么自然也就写不动了。
让我感动的是马原,他在西双版纳给自己造了一个环境:造房,以喜欢的作家命名每个房间;买林,任其自由生长,保留着原始的风貌……那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乐土啊,他在其中愉快地生活着,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开始新的创作,写出了《姑娘寨》等作品。
这就是《文学的日常》的美妙之处,给了我们一个鲜活的了解文学人的入口。以前,我们读唐诗、宋词,从字里行间去猜测、了解到当时作家的生活样貌,现在有了这样声色俱全的纪录片来还原和纪录,我想这会带动起读者们的热情。
(以上内容根据林焱教授的讲话内容整理)
任何生活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余岱宗教授
《文学的日常》没有从抽象意义上去强化作家的生活现场,没有囿于书房、日常工作,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打开了作家生活的各种场景,让他从自然的氛围中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从感性的影像中感受到作家思考的深刻性。
马家辉那集里,可以读出马家辉这个人身上有很强的香港居民的精神特质。他带着焦元溥所走过的街区,满载着他对童年、少年时代的回望,以及对旧有生存坐标的打量,也诱发着我们去思索:有哪些精神追求是值得肯定的?有哪些生存状态是值得跟随?片子通过对作家多个侧面生活关系的呈现,勾勒出了他的精神轮廓。
《文学的日常》有句口号“用思想反刍生活”。生活本身是很平淡的,而思考是有变化、有深度的。用思考对生活重新注视和打量,会让生活有别样的意义。而如何从生活场景中提取诗意,打开生活的诗意维度,在我看来,思考力和剖解力的力度如何决定质量的高低。如果一时半会,你无从下手,或许《文学的日常》是个不错的入口,我想,它会成为一个长销品。
(以上内容根据余岱宗教授的讲话内容整理)
四月十六日起每周四,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将于海峡卫视和优酷视频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