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学的日常 海峡卫视
八年前,作家马原上了次热搜,不是文艺版,而是社会版:在南糯山安养的他被当地人围殴。多年后,好友吴啸海来探访时,这个惊心的冲突、并不舒心的开场,淡成了马原的三言两语,“他们误会了,认为我是个入侵者”。
说完马原把小儿子马格搂了过来:“对我来说,没什么比给他营造一个我心目中的理想家园重要的事情。”
他的理想家园被他记述在了2018年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姑娘寨》里了,书里的世界、书外的生活,都是他搭建起来的理想家园。今天《文学的日常》要开启的就是他的理想家园。
马原的理想家园Ⅰ:照着自己轨迹野下去的南糯山
从《冈底斯的诱惑》开始,马原就流露出对未经现代文明浸染过的自然以及少数民族独具魅力的文明的喜爱,有些人觉得马原的作品“无意义”,可在我看来,他所追逐着的、铺写着的野性生命力就是“意义”。在《姑娘寨》里,依然如此。
他为了寻求好水养生来到了姑娘寨,以马原的能量,当然可以把这里开发得商业化,可他没有。他选择了依姑娘寨而居,而不是让姑娘寨为他改变,他不是入侵者。他在这里买下了一块林地,却没有去开垦,任由树木生长。他自豪地向好友介绍说:“啸海,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大森林啊。”
吴啸海,被法国权威艺术杂志评为“十位未来潜力艺术家”之一,开场白里简单介绍自己是“中央美院教画画的”,这次带着儿子吴伯澄来到西双版纳,与其说是拜访老友,不如说是到老友的桃花源里放飞自我。
森林里的乐子,随手可得。吴啸海砍下了根树枝,简单削削几把“宝剑”就有了,痛痛快快和儿子过几招。那一脸的兴奋劲,老父亲的威严包袱完全没有。试过身手退开一旁,两位父亲嘀咕一处,看下一代痛痛快快打闹、满林子撒野、偶尔来段“谁的爸爸更famous”的讨论。赤子之心不分年龄,没有代际。
树林里翻飞的蝴蝶、摇动的树叶,见证了他们的欢乐。
在《姑娘寨》里,有相当部分的篇幅都给了南糯山这片原始森林。书里的“马原”在森林里遇到的六百多岁的哈尼族头人帕亚马,祭司尊盘风在森林里为猴子举行送葬大典……主要人物都在这片森林里穿梭,古老的传奇长自这片森林,又在这片森林里繁育出新的传奇。
保有森林的原始面貌,给自己的创作以灵性的滋养,无论生还是死,马原决定将自己和这片能给予自己安宁的森林紧紧相连:准备把父母骨灰迁来埋在树下,自己死后也要如此。他把心愿埋进了书里,并在这片树林里读了出来——
“僾尼人没有给祖先挂牌位的传统,列祖列宗就被埋在本家的树下之后沿着根须树干和枝叶向上,在阳光雨露中聚会。”
这是《文学的日常》的独特设计,作家带友人穿梭在给自己灵感的场景里,气氛一到,就有一段作家朗读自己相关作品的段落。这时候,你就明白了作家的思考因何而生,也会跟着进入一段冥想。
马原的理想家园Ⅱ给每一个房间命以作家之名
这一集《云上的日子》开头可比这文章的开头舒服多了。
茅檐负日、泉水叮咚,马原在自己建造的九路马堡里喂鱼:“看着是它们享受,其实是我在享受。”
中国文人不只喜欢在纸笔上建造,在现实世界里,他们也喜欢以自己的意趣开辟出适意的园子,不是一种完全的控制,也不是一种全然的放任,而是处在与自然之间的对话。马原也一样。
不过和前辈造园不同的是,九路马堡就被马原任意挥洒出别具一格的模样来:九栋砖结构的房子,有圆的、方的、六角形,颜色上也不肯服从于当地白墙灰顶的传统,而用了云南红土烧成的红砖。他写过一首诗来解释自己的“任性”:
“……
大人的房子像房子
我的房子不像房子
大人们说我胡来
我不是胡来
我是在创造
我还是个孩子”
马原也曾带着小儿子到过欧洲,看过了国外那些建筑,马格还是觉得自家的堡最好看。对于这个凝结了自己数年心血的书院,马原自然也是充满了自豪,他给每一个房间以喜欢的作家名字命名:
“每一颗思索的心都有栖息之处。”让每一个敬仰的灵魂都有了着落,身居其间的他,觉得天堂就是如此了。
真的是天堂。经历了半生辗转,付出了数年心血,经历了些许坎坷后,他心愿得偿。
触手可及的自然,随时汲取得到土地的力量、甘甜的泉水、畅快的呼吸;妻儿围绕身旁,喂鸡、做饭,每天“像两只黄鹂在叽叽喳喳”;出入于众多文学大师“入住”的书院,灵性空间也不再孤单……而这些幸福也正滋养着下一代的成长。
怎能不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月16日,海峡卫视和优酷视频联合出品《文学的日常》之马原&吴啸海《云上的日子》,
这是一集如散文诗般的纪录片,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感动。
疫情期间,让思考和春天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