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里面的人像一个古老的座钟一样。你看老马(马辛林,于坚的建水友人),走路像那个秋天微风中的落叶。建水没有什么东西在催你,告诉你高铁要晚点、开会时间到了……没有!”
“天缘桥就像一位戴着五彩峨冠的天神从天而降,骑在穿越田野而过的泸江河道上,对周围具有一种教堂那样的统辖力。村庄、落日、田间干活的人们都围绕着它跪着似的。”
——于坚《建水记》(节选)
“我们现在是站在一个神灵的身上,建水人通过艺术创造的一个神灵。美是它的第一位,这个桥多美,美是无用的嘛;如果你实用,现代主义的桥在那里,那个奇丑无比的桥,就仅仅只是汽车开过去、人走过去,完全实用,但毫无诗意。”
收入了于坚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尚义街六号》《罗家生》《避雨之树》《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事件系列》以及长诗《O档案》《飞行》等。
于坚的散文自选集,收入散文二十余篇,均为未出版过的作品。
一本澜沧江的传记。于坚用6年时间多次拜访澜沧江,从她的发源地到入海口进行了实地勘察,倾吐所见,分享所感,“一条河流就是一条文明史。”
于坚关于故乡昆明的散文摄影集,从个人记忆和时代变迁两个维度,叙述了他眼中昆明的种种样貌,历史、自然和人们鲜活的生活。
于坚关于古城建水的散文摄影集,诗人穿梭于建水的大街小巷,体悟建水的建筑、手艺、生活方式,细述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探寻了建水人为何至今仍能“诗意地栖居”。
于坚关于巴黎20多年的所见所思。未见时,他以为这是个未来之城,到达后,震惊于她依然是经典小说所描绘的旧世界。他沉醉于这个城市的包浆之美,将其精神景观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现到我们面前。
于坚用文字和摄影的方式呈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印度。2012年获得《人民文学》最佳非虚构奖,其中的摄影作品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
循着《东京梦华录》所记录的中华文化造极的宋,于坚走遍开封、眉山、杭州、黄州……在古今场景交织中,还原一个更真实的苏轼,再现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
于坚的散文摄影集。于坚钻探了密西西比河所渗透的美国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重构独属于他的密西西比河。
于坚的思想片段的集合。于坚漫步于世界各地,去观察和描述被浮躁的工业化社会视为庸常乃至落后的日常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之诗。
一部关于日常生活、身体旅行和心灵游历的文字。收录了于坚的五十多篇散文,包括:《游泳池记》《看画记》《火炉上的湖泊》《似是而非的镜子》《少年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