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是怎样的天气呢?举目茫茫,不见天日,周遭浮动着浓重的血雾。
征战八年多,大小战争七十余场,就在刚刚,他一马当先,领着二十八骑,冲破了数千汉军的包围,又收获了三场胜利。但到了乌江畔,听了亭长撤回江东、东山再起的建议后,他拒绝了:“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决绝,有如当年巨鹿之战时,他破釜沉舟的决绝。只是当年,上天告诉他必胜,而这次,他听到了“天亡我”的声音。但他还是要反抗。力战到最后一刻,宁可自刎也不肯把性命交予匹夫之手。
项羽,又一个楚人,又一个铁骨铮铮、浪漫多情、温暖情重的楚人——在他之前,屈原如是,虽有利令智昏之举但关键时候捍卫楚国尊严的楚怀王亦如是。精神的火把代代相传,生长于楚文化发祥地的作家、编剧、监制李修文,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散文《山河袈裟》腰封上有这么一句:“人生绝不应该向此时此地投降。”
“我们每个人降生于世,都有来处,来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可我们的去处在哪里呢?宇宙广大,似乎每一条路都是路,但似乎每一条路都不是路。许许多多时候,我们都只能够待在此时此刻。”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摄制时,往天梯山石窟的路上,李修文的手机提示音接连二三地响起,提醒着他“一段梦幻之旅的结束”,繁杂的事务已在召唤。这不是他想要,但却必须承受的忙碌——每个人都受着命运的约束,都要面临各自的麻烦和困顿,但采取何种方式面对,是他想要探讨和表达的。
李修文是以小说《滴泪痣》《捆绑上天堂》享誉文坛的。从书名就可窥见这两个故事的底色并不明媚,翻开书页,“不祥”就立马现了身:前者一开篇就把白居易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如匕首般掷了出来;后者一打开,扑面而来就是一腔鼻血,明确宣告主人公生命已步入倒计时,随着冒辟疆那句“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主人公人生最美也最伤的波澜翻涌开来……这两篇讲的都是死亡笼罩之下,爱侣们相依相伴走向生命终点的故事。唯美纯爱、爱得决绝,两部小说推出后广受好评,被赞为“把爱的坚贞,爱的美丽,爱的燃烧,写到让人肺腑酸柔,荡气回肠的地步”,影视公司纷纷抛出橄榄枝争抢翻拍权。对李修文而言,情爱只是手段,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人身上的生命力:
“没有什么东西比爱更能证明生命力,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死亡更能证明生命力的局限。这两部小说看起来像是爱情小说,实际上是我借这个故事来探讨生命力的问题。”
对生命力的探讨,可以说就是李修文创作的主旋律。他之后的作品《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诗来见我》等等,都在讲述着“触摸牛蹄窝里的一块块苦,也要去吞噬针尖上的一点点蜜”的故事——
牵着狗奔跑、喜欢喂鸽子、为小孩免费理发的汉阳小周,渴望着能成为又一个周迅。但母亲病了,庞大的医疗费让她的梦想止步于梦想。为给母亲治病,她嫁给了一个瘾君子。结婚之前,她实现了愿望之一,去了一趟北京。她在北影厂门口蹲了三天。婚后,迎接她的是可想而知的霜雪。这个曾用笑容点亮街区颜色的小周,某一天投了江。
独自抚养着脑瘫儿子的小山西,倾尽家财养蜂,却赶上了油菜花不开的年景,在蜜蜂将死的煎熬中,儿子还砸坏了人家的玻璃,又得从所剩无多的钱中匀出赔偿款……一场狂风暴雨砸出了小山西穿透雨声的哭嚎,哭泣之后,他不再害怕,第二天一早带着儿子去看白水翻腾的铁锅:一朵朵牡丹花,渐次开了。
……
什么是生命力?春夏秋冬不可逆转,命运重击避无可避,但就要如此投降了吗?攥紧了仅有的力气,抱紧了所拥有的温暖,只看掌心里的那点微光,只去回味那一点蜜,那点亮光、那点甜味,足以让一个个卑小的、微弱的生命,绽放出如夏花般绚烂的光芒——既照亮自己的余生,也让同是天涯沦落之人,有了继续赶路的勇气。
这一点蜜就是美。
李修文的作品里往往是小人物唱主角,快递员、清洁工、理发师、蜂农、风月场中的小姐、拒绝耍猴戏的猿……他在《致江东父老》里宣告“为那些不值得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早在这本散文集之前,他就在为无名之人树丰碑了。
《十送红军》,不同以往长征剧的领袖视角,担纲编剧的李修文以十个单元讲述了各个兵种无名战士的故事:敢死队队员、通讯兵、侦察兵、护士、炊事员、文艺兵、战斗模范……他们的缺点显而易见,即使是战斗模范也不是能从枪林弹雨中轻身而过的超人,他们是那样真实,一个个肉体凡胎,但肉体凡胎的他们,一次次击溃了我们的泪腺。
钟石发(刘威饰),一个七次担任敢死队队员的老革命,他不惧战斗、不畏生死,对于四个儿子全加入红军,表达的是理当如此的态度——此时的他,并不像个父亲。长征开始了,他接到任务要送一个儿子到中央纵队“留根”,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拒绝,但出于战士服从命令的天职,他还是出发了。
“我往东走了八十里,去找我家老大,刚分开他就死了;我又继续往南,去找我家老四,走了一百里,他死在了我的怀里;我又继续走,遇见老三,还有一口气,我背着他往回走了五十里,他咽的气。现在我看见我最后一个儿子了,还要多久我才能完成任务?”
不惧生死的老战士,哭了。岩石一样的心碎裂了,深藏的父爱鲜血淋漓。最终,钟石发没有完成任务;最终,他和决意坚守电台的二儿子一同牺牲……
十个故事,哭不能已。你问为什么长征能够成功、为什么能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为什么这样一支装备落后、人数不多的队伍能够成为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坚定力量?《十送红军》可以告诉你答案:
“正是这样一个凝固的群体,用每个人的生命牺牲为其他人铺路,他们死于青春,维护的是对信仰的坚持。”(李修文语)
这些无名之人的信仰是什么?是父慈子孝、是有田可耕,是不再有欺压,是堂堂正正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是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电视剧《十送红军》截图
李修文并不是在创作《十送红军》时注意到无名之人的。年少成名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他亦遭受了“某种不足为外人道的黑暗”。他曾为生计折过腰,为谋生奔波于江南江北,多次竹篮打水,甚至人身安全也遭遇了威胁。也就是在左奔右突之时,他看到了人民,看到了江东父老——
“他们是门卫和小贩,是修伞的和补锅的,是快递员和清洁工,是房产经济和销售代表。在许多时候,他们也是失败,是穷愁病苦,我曾经以为我不是他们,但实际上,我从来就是他们。”
是人民让他“重新做人,长出了新的筋骨和关节”,所以《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诗来见我》等散文集里,他担起了“声音神殿的吹鼓手”,记录了一个个人民的故事。他在记录中,走入了人民,成为了人民。和尿毒症姑娘一起“偷青”,和保洁员艳梅大姐分享“大好时光”,和堤岸边唱“花儿”的弟兄大口喝酒后被他们救出困境……人民关照了他,他亦付予一腔侠骨柔情。那不只是录在文中的一次次喝酒畅聊、把臂高歌,困境时的相互扶持,现实生活中,李修文也是个“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大侠。
汶川大地震余震未歇时,他筹措了三车的食物和药品奔赴现场救助;武汉封城时,他“下沉”到社区,帮助筹集物资,四天四夜驱车,运来从黑龙江买到的五吨大米。
“他的文章里头,‘修文’是个非常深重的形象,情深意重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其实也是这样的。”
李修文好友、作家韩松落如是说。
李修文是个善于说故事的人。他的散文亦可见到小说的曲折和戏剧性。
老秦为寻子四处奔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折进去的还有他自己的身体:患了肝癌。四处寻访中,听到有失子复得者是从观世音处得到的庇佑,他也赶紧买了一尊。亲起来,亲得要命;恨起来,又将它摔得四分五裂,然后再买。在钱财已尽、生命将倾之时,老秦离开了驻守多年、当初失掉儿子的旅馆。一段时间后,有一个和老秦儿子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住进了老秦曾住过的房间。这个年轻人是来自杀的。正当他准备饮下毒药之际,一道闪电劈亮了房间,他看到了观世音——老秦留下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抱憾离世的老秦,救回了别人的孩子。
这一篇《观世音》,收录在《致江东父老》中。李修文的散文人物饱满、情节曲折,读者不自觉被裹挟,一同陷入人物命运的漩涡。即使是解读中国古诗词的散文集《诗来见我》,李修文亦是在个人的奇幻经历与前辈诗人的曲折人生交错中完成叙述的。古典诗词离我们很远吗?不,在李修文摊开的丰富人生中,一首首、一阙阙古早的诗歌自然浮现——前辈如知己,分享得与失。一个“见”字,乍看张狂,实则是跨越时空的灵犀相通。
2021年,讲述共和国八位功勋人物的电视剧《功勋》收视亮眼、好评如潮,其中《能文能武李延年》一单元更是被网友吹爆,赞为“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李修文是这一单元的编剧之一。
这一单元讲述的是参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防卫战等战斗英雄李延年抗美援朝的一段经历。第一集就贡献了非常精彩的战争文戏:处理逃兵小安东。逃兵,任何时候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在保家卫国之时,更是动乱军心的深重污点。但李延年反能借此事发力,一段讲话情理之切、境界之高,扭转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激发了战士的战斗信念,说服了剧中人,也说服了看剧的我们,重塑了我们对“指导员”的认知,懂得了志愿军拼死无惧的初心。
李延年不仅善于做思想工作,他还有勇有谋有担当,冒着违抗上级“清查叛徒”命令的风险,他带着背负“嫌疑”的队员,策划了一次前往敌营除奸的行动。李延年充分发挥了每名战士的特长,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还战士们以清白,铸牢了连队的团结基础。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李延年所在的连队要去抢夺346.6高地,那是美军炮弹纷飞的地狱——地狱,走向地狱的每一步都是荆棘满布,但这些志愿军又怎么会停下脚步呢?每一次前进都要面临新问题,每一次前进都有鲜活的生命倒下,扣人心弦,引人热泪。
无论是编剧作品,还是小说散文,李修文都在写人所遭遇的一串又一串的绝境,以及人在绝境中的反抗,悬念迭起、高潮迭起,深情奔涌。
“他的文字苍凉而热烈,千回百转,渐迫人心,却原来,人心中有山河莽荡,有地久天长。”
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李敬泽这样评价李修文的作品。
李修文说每当自己感到怯懦之时,就会想要奔赴西北,那是他人生的圣殿,在那大江大河中,他能长出“一对铁打的翅膀”。5月4日22:07海峡卫视、5月5日东南卫视21:00、优酷视频0点,《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看李修文与韩松落在甘肃一路行进,聆听骆驼刺的教诲。
是命中注定的缘份,眼角下都有一颗滴泪痣的北京女孩蓝扣子和中国留学生“我”在日本相识相恋。这亦是命定的悲剧,“黑户”蓝扣子是一名应召女郎,身负高利贷被黑社会追杀——他们的爱虽然深挚决绝终究短暂凄婉。
“我”,一个破产企业的图书馆管理员,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生命进入倒计时。也就是这时,一个鬼精灵般的女孩沈囡囡闯进了“我”的生活。知“我”时日无多,她还是决定要和“我”恋爱,后来为了“我”的巨额医疗费,她打了数份工,甚至开始了偷窃,最终在“我”面前失手坠楼而亡。
李修文走入人民的“修行”的开始。他倾听失意者、失败者、软弱者的人生,书写他们穷苦、失败、苦难,也记录他们的不甘、坚韧和乐观。
在这本散文集里,李修文进一步淬炼,成为了人民。延续了《山河袈裟》的创作理念,李修文记录了悲苦中的光亮和温暖,不同的是态度更加谦卑,发出了“平民的、大众的、有血气的声音”。
以作者的人生际遇来“见”古典诗词,重温中国古代诗人的沉浮往事,打通时空的通道,实现古与今的情感共振。
李修文担纲编剧的作品,讲述长征途中普通红军成长、蜕变、抗争和牺牲的故事。十个单元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一人一单元,一火一传递,自己的生垫着别人的死,又以自己的死成就别人的生,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李修文参与编剧的作品,讲述了荣获“共和国勋章”的功勋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段经历。这一单元被网友赞为“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