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她娇柔妩媚,但并不独属于山色空蒙的江南。当她偎依着叠嶂层巅、广袤无边的祁连山吐蕊之时,金戈铁马的雄壮山川热闹有了,风流也有了。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作家、编剧、监制李修文和好友韩松落相约踏上河西走廊的行旅,迎接他们的就是这幅景象。
“新疆人和甘肃人把这杏花看作是欲望之花,因为它是春天最早开的。”
生于新疆、定居在兰州的作家韩松落,笔下常提及杏花,他懂得杏花对于这方天地、这方人的意义,四月里尽可能待在家中等着和杏花相会。所幸这次拍摄,并没有耽误他的相思,眼前所遇如他所写:“黄土地的荒凉没变,但到处都是一树树的红与白,那种映衬令人惊叹。”
触发惊叹之余,这场艳遇还激起了思想的波涛。导演王圣志曾经的迷思有了答案:“以前看宋代的画,看不清楚,看到这些枝条以后,发现就是这个。”
“对,中国画非常厉害的,它主要是造境。画得好像不像它,又令你想到它——你对事物的认知的真实感浮现在你看画的体验当中。”李修文说。
然,风流难免要经受雨打风吹的摧折。大家看得热闹、兴致正高之时,遇到了两位农妇,她们正打算把树砍掉,将这片荒地重做修整种上更有经济价值的作物。
虽然有些遗憾,李修文很快就理解了——
“中国的古典文学就像这些桃花、杏花一样,美是美的,但是它的背后也躲藏着生计,生计的劳苦。古典文学不是一个贡品。古典文学里头每一段历史、每一段佳话中都躲藏着活生生的人:欲言又止的人、心如死灰的人、奔跑的人、踉跄的人……古典文学实际上是一个个的人构成的,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没什么两样。”
在这次行旅之前,李修文推出了散文集《诗来见我》,在书中他摊开了自己的人生,与古人诗句迎面相遇,相遇后,他钩沉出了一段段诗人往事。书中有一篇《酒悲突起总无名》,写的恰是他在祁连山下的一段经历:
咽不下剧本署名权被夺的气,顶着吃官司的压力,他狂奔到了祁连山。在这里,他痛快地和陌路兄弟们喝了一场场的酒,想起了李白、陆游大醉之际所登的境界,也不免在囊中羞涩之时,想起高适亦为酒钱愁苦的潦倒:“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李修文将自己的际遇、所遇见的陌路兄弟的际遇与前人的际遇共振、互文,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产生了磅礴的力与美。他数度闯过时空,无非也是要记录下古往今来“欲言又止的人、心如死灰的人、奔跑的人、踉跄的人”在遭受命运击打之时的抗争。
西北的春天,不只有杏花的粉,还有榆钱的一汪绿。
李修文和韩松落到达敦煌时,榆钱正俏盈盈地绽在枝头,满目令人生津的春色。不时,不食;时到,享食。自然而然,这一时节和榆钱一起“长”在榆树上的还有人——两人和正在捋榆钱的大叔攀谈上了,谈得入港还到人家院子里坐了会。
这一聊还聊出了点小惊喜:大叔叫穆长元,在当地也是位人物,得了“桃王”奖牌的种桃能人。虽说大叔如今日子过得不错,屋舍簇新、庭院敞亮,闲时还能拉两把二胡,但他也是从苦日子一点点翻过来的:自幼失恃,到青海放过牛,做过民办教师,办过砖厂、棉花厂……种种艰难,他一略而过,末了只说:“有决心,苦能改变。但懒就改变不了。你只要能吃苦,有这个耐心,任何人都能把苦日子改变过来。”
李修文与“人民”相逢于萍水,他用手中的笔为一个个被生活拘役的他们画像,替他们发声:“偏偏苦水里浸泡过的心却不肯被驯服。”
李修文文中常有与陌路兄弟喝酒的场景,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喝,但手中的枣子、盘中的杏干,又如何不是酒呢?“酒”一入腹,兴致高了。
当天晚上,李修文和韩松落在篝火旁席地而坐,韩松落摸出他的琴,李修文放开了他的声。不是西北的花儿,也不是湖南的花鼓戏、又或者豫剧,他们唱了《西游记》里的《女儿情》:
“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
避开了霓虹璀璨,告别了人群喧嚣,在戈壁苍凉孤寂的夜色中,他们唱出了自己的春色满园、情深意重。真名士,自风流。
除了张掖和敦煌,李修文和韩松落还前往嘉峪关聆听城墙的教诲,奔赴武威天梯山石窟“给菩萨们敬上烈酒三满杯”,想了解更多他们河西走廊一行所见的山河、所遇的“人民与美”吗?东南卫视5月5日21:00《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为你献上一袭山河袈裟。
- 李修文部分获奖记录 -
是命中注定的缘份,眼角下都有一颗滴泪痣的北京女孩蓝扣子和中国留学生“我”在日本相识相恋。这亦是命定的悲剧,“黑户”蓝扣子是一名应召女郎,身负高利贷被黑社会追杀——他们的爱虽然深挚决绝终究短暂凄婉。
“我”,一个破产企业的图书馆管理员,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生命进入倒计时。也就是这时,一个鬼精灵般的女孩沈囡囡闯进了“我”的生活。知“我”时日无多,她还是决定要和“我”恋爱,后来为了“我”的巨额医疗费,她打了数份工,甚至开始了偷窃,最终在“我”面前失手坠楼而亡。
李修文走入人民的“修行”的开始。他倾听失意者、失败者、软弱者的人生,书写他们穷苦、失败、苦难,也记录他们的不甘、坚韧和乐观。
在这本散文集里,李修文进一步淬炼,成为了人民。延续了《山河袈裟》的创作理念,李修文记录了悲苦中的光亮和温暖,不同的是态度更加谦卑,发出了“平民的、大众的、有血气的声音”。
以作者的人生际遇来“见”古典诗词,重温中国古代诗人的沉浮往事,打通时空的通道,实现古与今的情感共振。
李修文担纲编剧的作品,讲述长征途中普通红军成长、蜕变、抗争和牺牲的故事。十个单元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一人一单元,一火一传递,自己的生垫着别人的死,又以自己的死成就别人的生,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李修文参与编剧的作品,讲述了荣获“共和国勋章”的功勋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段经历。这一单元被网友赞为“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