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灯尽油枯,该说的话已说,该做的事已尽,只等着寂灭的到来。此时一声稚嫩的感叹却叫他四散的心神都拢了起来:咦,这席子好是华美,是大夫才能用的吧?勉力睁开眼皮:是了,身下躺的是季孙氏赏赐的席子,可自己并不是大夫,没有享用的资格。他缓慢却坚决地开口:换席。亲友见他此时仍旧执拗,只得更换。一番折腾,他又是眼晃金星,神魂散乱,看着用了多年的旧席子摆回去,他终于安心地散了气。
很多人笑曾子迂腐,可他的学生却从中读懂了老师“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坚定,对仁与礼的信仰因这最后一课更深地入了心。曾参的再传弟子孟子坚持“民贵君轻”,“虽千万人吾往矣”;杜甫以诗铸史,“三吏”“三别”为民呼告;张载横渠验井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读书人向往并践行着弘毅的重任。
在《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作家陈彦对同行好友陈小朵说:“文学艺术应该为这些人的生命尊严鼓与呼。”他所说的“这些人”,是生民,是社会的“底座”——
陈小朵,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女高音,“梅花奖”得主,到西安访陈彦,第一感觉“我是多余的”——陈彦带她看的第一眼西安,是西八里村,一个城中村。穿行在逼仄的陋巷,衣着入时的陈小朵感到了“格格不入”,而陈彦一路熟稔地与居民们打招呼。
陈彦的第一本小说《西京故事》主人公罗天福的原型之一孙福国,还在西八里打饼。小说中,罗天福夫妇起早贪黑打饼,托举了一儿一女上大学,女儿罗甲秀最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甲秀暑假跟爹娘打了一个月的饼,她都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感受。她觉得爹娘简直就是铁人,每天早上五点闹铃一响,两人就从床上爬起来,直忙到中午一两点,才能稍微歇一会儿,然后又得给下午做准备……大多在晚上十二点多才能休息,整晚睡觉时间也就四个小时左右。”
现实生活里,孙福国夫妇凌晨两三点起床打饼,每天打上三百个饼,收入也不过九十元。靠着日复一日的诚实劳动,他们养育出了一子二女三个大学生。
在陈彦看来,精英阶层引领着国家的进步,但为国家建设打基、打桩的是这些“肩扛背驼来生活”的普通老百姓。他们以诚实劳动安身立命,是非常有尊严的。陈彦认为,这些劳动者不需要同情,其他人也没资格同情,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和尊重。
20多年前,陈彦住在一个污水时常泛滥的大杂院,是水管工的劳作让一切“归于安澜和平静”。他被水管工辛勤的工作背影所触动,开始思考作为社会“底座”的普通老百姓的生存价值。
陈彦动笔写出了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讲述即将扬起人生风帆的19岁少女乔雪梅,赴京读大学之际,母亲车祸遇难,她选择牺牲学业,挑起了一家重担,照顾瘫痪的父亲,为三个弟妹铺就了前程。20多年来,这部剧长演不衰,2021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参演名单。
《大树西迁》是陈彦创作的又一个“托举”的故事:知识分子为西部开发作贡献。这一秦腔现代戏,虽致力于呈现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的历史,但陈彦以“四两拨千金”的手法,将笔墨落于行走在这壮阔的历史波澜中的“小人物”孟冰茜教授身上。
在这之后,陈彦的四部小说:《西京故事》《装台》《主角》《喜剧》,无一不是为草根立传。
“文学艺术要扛起关心弱势群体的责任,起码说,一个写作者要有良知去点亮他们身上那种人性的光亮,让他们的生命焕发出一种光彩。”陈彦说。
陈小朵是被“光彩”触动到的人:“我明白了为什么他的作品那么能打动人、打动我。原来,都是真实的,都是最鲜活的东西。”
陈彦在和底层劳动者的深触中发现,他们有着生命的深井,凿开之后见“清泉”。
《装台》,2020年的现象级国剧,让舞台搭建工人这一群体走到了聚光灯下——这部剧改编自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的陈彦同名原著。
“下苦人”是装台老板刁顺子的口头禅。说是老板,但从没人称他为老板,他也没把自己当老板。苦活、重活,他一马当先;责难、谩骂,他挺身而出——装台不仅要没日没夜连轴转、付出重体力劳动,被吆来喝去是家常便饭,还有被骗上当的风险。也因此,装台人得了各种各样的职业病:顺子有严重的痔疮,猴子有胃病,大吊是椎间盘突出……有病也没空治,有病也得咬着牙把活做成了、做好了。这样的日子能不苦吗?
工作苦,他的家庭生活也是苦不堪言。刁顺子第一任妻子,抛下女儿刁菊花和有钱人私奔了;第二任妻子倒是贤惠,可惜红颜早逝,留下了继女韩梅;第三任妻子蔡素芬,不仅贤惠而且貌美动人——但这段被很多人羡慕的三婚,却遭到了刁菊花的激烈反对,顺子一回家就要面对女儿发动的“全武行”……
苦啊,可真是由内而外苦透了。可就是这样苦的一个人,还怜惜着比他更弱小的生命。当工作又一次受挫,韩梅、刁菊花、蔡素芬相继离开,刁顺子决定放弃装台,蹬个三轮、养养虫子过点逍遥日子。但当想为烧坏脸的女儿整容的大吊上门相求,顺子还是又一次挑起了“老板”的重担。
在《喜剧》中,潘五福是个武大郎似的人物,他的妻子好麦穗美艳动人,和其他男人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潘五福也并不是全不知情,但他依然选择了坚守婚姻,为患癌的好麦穗送上温暖的临终关怀,含辛茹苦地养大可能不是他亲生儿子的潘上风。被很多人不看在眼里的潘五福,为一家人撑起了避风港。
《西京故事》里,罗天福进城后闲时仍不忘把《论语》拿出来摩挲,这里有他深信不疑的忠孝仁义——无辜被别人打断腰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为自己正名,“我不是小偷”,赔偿金也只要了五千元的医药费,妻子想把盒感冒药塞进去都不行;而当儿子罗甲成为了保护姐姐对房东儿子金锁大打出手时,他认为动了手就是甲成的错,把家产盘点尽了赔付了对方医药费和精神损失费。忠直如他,无法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儿子罗甲成也对他一度失望,质疑坚守仁义的必要性——文中“扫地僧”似的东方雨老人却对罗天福大加赞赏:“在今天,能持守正道,以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人,就是真正的脊梁。”
陈彦歌颂着这样有广度、有温度的生命:
“他们并不企望上苍的拯救。他们把自己的双脚坚定地踏在大地之上,而且,他们有着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意志。”
他从这些人的身上提炼出了“恒常价值”,书写故事予以弘扬——
“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所有民族,都为人类探索贡献了公平、正义、善良、仁爱、和谐、诚信、正直、民主、自由、互助、谦卑、礼让、怜悯、扶弱以及敬畏自然等等价值谱系与道德范式,这些恒常之道,在今天这种纷繁扰攘的生活中,尤其需要进行深水打捞,并使其在驳杂的色彩中,放射出稳定人类生活秩序和照亮人心的光芒。”
“八百里春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唱秦腔”,陈彦亦是三千万之一。
“一切时尚都是过眼烟云,唯有笨拙的古朴守望才是真正的生命‘常道’。无论怎么活着,我们都需要阳刚,需要大气,需要甚至是带着‘毛边’的勃发与冲决,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吼几声秦腔。”
陈彦不仅为秦腔写了多部戏剧,在小说里,也一再让它亮嗓,甚至让它以戏中戏的形式出现,成为小说血肉的一部分。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是陈彦对秦腔艺术的集中展示,这部小说讲述了山沟里的放羊娃易招弟一路拼搏到成为秦腔名伶忆秦娥的故事。其中,不仅可见秦腔半个世纪的变迁、经典戏目、创新探索,更可见秦腔对人物命运的暗示和推动。
易青娥(易招弟的第一个艺名),学的第一折戏是《打焦赞》,饰演杨家将中的“烧火丫头”杨排风——当时,易青娥被舅舅连累,从学员班被赶去了炊事班,就是一名烧火丫头。但她坚持练功,勤奋刻苦的劲头,被四位老艺人发现、看好。在老艺人的全力栽培下,烧火丫头易青娥抓住机会,一炮而红,如戏文中的杨排风一般,一战成名,跃身成了戏团里的年轻“女将”。
武戏成了,易青娥开始研习文武兼长的《白蛇传》,也就是这时,她的初恋发生了,对象就是演绎许仙的封潇潇。戏里,浪漫的断桥邂逅,一眼情深,却被法海迫散——戏外,这段朦胧的爱恋,因易青娥的另一名追求者刘红兵的破坏告终。
易青娥红遍三秦大地,得了“忆秦娥”这个意蕴悠远的艺名,开始排演《游西湖》——南宋时,权奸贾似道强纳御史之女慧娘为妾,拆散了她与裴瑞卿的恋情;李、裴西湖相遇,互诉衷肠,贾似道发现后一剑刺死了慧娘;慧娘冤魂不散,阻止了贾似道骗杀裴瑞卿。这显然又是一个悲剧,同时期,她的婚姻家庭生活陷入了危机,丈夫刘红兵离心,儿子两周岁了还不会说话,检查后发现是先天智障,原因就是刘红兵在忆秦娥备孕期间醉了酒。得知原委后,忆秦娥如怨鬼李慧娘一般,丧魂离魄,茫然不知前路。
在其它作品中,秦腔也起着戏文与小说情节(人物命运)的互文作用。《西京故事》里,罗甲成回应了父亲的教导后,罗天福得意地哼起了《三娘教子》;《喜剧》中,潘五福宽慰妹妹不要听信有关好麦穗的风言风语,当天村里就上演了讲述潘金莲伙同西门庆害死武大郎的《狮子楼》……
戏曲的引入,无疑提升了作品的厚度,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和传奇性,整个情境氛围更添韵致,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美学体验——想来一次文学与传统戏剧艺术的融合体验吗?海峡卫视5月11日22:07海峡卫视、5月12日东南卫视21:00、优酷视频0点,《文学的日常》第二季,陈彦&陈小朵以非常路线游西安,其中你可听到令人血脉贲张的秦腔和让人汗毛尽立的歌剧咏叹调~
- 陈彦获奖经历(部分) -
19岁的乔雪梅,面对母亲遭遇车祸身亡的灾难,放弃了赴京上大学的机会,挑起了赡养老父、抚育弟妹的重担。她牺牲了自己一人的锦绣前程,托举了弟妹的成功人生,让整个家庭从艰难走向兴盛。该剧二十多年来长演不衰,演出已千余场。
以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五十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地演绎出了主人公五十年情感嬗变、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在展现共和国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忍辱负重、热血担当的同时,也表现了大西北人民对知识分子的爱戴和呵护,东西部文化的撞击和融合。该剧入选国家文化部“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奉调进京为共和国60大庆献礼演出。
原乡村干部、民办教师罗天福带着一家四口来到西京城,在这里他和妻子打饼供养儿女上大学。但比起早贪黑辛劳工作更艰难的是,他所抱持的忠孝仁义在城市里不断碰壁。
装台老板刁顺子的工作很苦:连轴转、重体力、看眼色、频受气;结了三次婚的刁顺子,家庭生活更苦!很多人只看到他的卑微求生,他的兄弟却看到了他的不可替代;所有人都觉得他苦不堪言,但他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的怜悯。
山沟里的放羊娃易招弟一路拼搏到成为秦腔名伶忆秦娥的故事,但这并不是一般的励志小说。陈彦把主角风光背后的付出与艰辛、难堪、艰苦、血泪,一一掀开了给你看。
讲述了贺氏父子两代人的喜剧人生。他们在舞台上演绎着喜剧,现实生活中却是悲喜交加——题记里,陈彦这样写道:“当喜剧开幕时,悲剧就诡秘地躲在侧幕旁窥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