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个个进入忘我之境的灵魂优雅升空,乔,“迷失的灵魂”乔,两眼放光。他多么渴望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散发光芒点亮他人的眼。他一定要重返人间做主角。
电影《心灵奇旅》中,成为主角是乔从“彼岸”拼回人间的动力,一路的煎熬与坎坷让他的渴望越烧越旺。在剧团工作多年的作家陈彦见过诸多怀抱主角梦的人,他为主角身上的光芒所震撼,亦洞穿了他们所受的苦、所遭的嫉恨怨怼,他将他们的故事写成了小说《主角》。2019年,《主角》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今年年初,《主角》确定改编为电视剧,导演是张艺谋。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来西安拜访陈彦的陈小朵,恰是一名主角: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女高音、“梅花奖”得主,《青春之歌》《林徽因》等多部歌剧的女主角。
角儿一来,好戏也就跟着来了。
陈彦带陈小朵到友人马河声家聚会。马河声是陕西文化圈中有名的“五好先生”:书法好、绘画好、篆刻好、文章好、口才好,尤其他的山水画、人物画灵性独具,被贾平凹赞为陕西画家“无出其右者”。据说,他还吼得一嗓好秦腔——但当天晚上,他没有吼,他把舞台留给了参加聚会的另一位角儿:“梅花奖”得主、秦腔表演艺术家张蓓。
角儿就是角儿,一上来就给你心灵的震撼。张蓓身姿一定,柔腕一起,滚落一句“未开言不由泪如泉涌”的同时,两汪清泪盈于眉睫,悬悬欲坠:
“风雨中与你结盟,夫妻恩情山海重。妻为你,仙山取药拼性命,妻为你,水漫金山斗妖僧!你,你……太得绝情。”
她清唱的是秦腔《白蛇传·断桥》一段,唱出了白素贞遭遇爱人背叛,深情错付后的肝肠寸断,字字句句含着泪、活着血。一段短短的演绎,一下就迷住了所有人的心神。
“我一下就被吸引了。她一秒就进入角色了,眼睛里含着泪水。我们舞台剧演员,不需要那么微观的表现力。而她把所有的表现力都投入到角色里了,让我一直挪不开视线。”
陈小朵被扑面而来的细腻绵柔捏住了心房,她注意到陈彦也沉迷其中。
“她是最厉害的。你听她的气息,还有对轻重缓急的把握,她能拎得住。比如唱‘夫妻恩情山海重’,‘重’这一字,有些人就是爆炸式地唱,她却在往回收。她没有把它唱炸了,她很会处理。”陈彦连连赞叹。
陈彦懂戏曲,爱戏曲,他所写的《主角》讲述的就是忆秦娥从放羊娃到一代秦腔名伶的历程。
小说中,忆秦娥每每获得掌声与回响,最多也不过是一二页的书写,而铺垫这些风光的是一次次的遍体鳞伤、血汗灌溉:踢“出手”踢到溃烂化脓,接着踢;勒头勒得头晕呕吐,还要紧着勒;喷火烧了自己的眉毛,就继续喷……老艺人苟存忠对她说:“唱戏就是个咽糠嚼铁的苦活儿,硬活儿。吃不了苦,扛不得硬,你也就休想唱好戏。”
陈彦借老艺人之口写出了他对所有艺术的一个认识:艺术需要技术的积累,需要下笨功夫。在他看来,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
楚国郢都有一勇敢的人,有一次邀好友石表演了个绝活:郢人在鼻子上抹了一点石灰,石则运起斧子,呼一声把石灰刮了个干干净净。这事被宋国国君知道了,邀来石再做一次表演。石拒绝了:能和我完成表演的人只有郢人,他离世了,没人有这种定力配合我。
“技术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它才能上升到艺的层面,”陈彦说:“今天这么容易出名,很多人就忘记了‘运斤成风’。磨砺的过程、两个人精神定力的运作过程被忽略了,人们只关注最后绝技的呈现。可你没有前边那个磨砺,怎么能有绝技部分的呈现?越来不注意技术层面,最后也就没有艺术层面。”
陈彦在小说《喜剧》里,写了从事喜剧表演的贺家的兴旺与败落。贺父火烧天每天下苦练功耍丑,挣出了贺氏喜剧的名声。他临终时嘱咐两个儿子:功夫要硬,一句话不说拿住观众才是真本事;底线要有,不能说出祖孙三代不能同看的下流话;为人要正,戏里出现的坏事,现实中一定要规避。贺父刚走,大儿子贺加贝就一条一条违背了他的遗嘱。靠着粗俗、低俗、恶俗的演出,贺加贝一度红得发紫,但终究是镜花水月,落得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陈小朵非常认同陈彦的观点,她自己就是个“运斤成风”的人。有学生问她:歌唱不下来怎么办?她的回答很简单、很没有“技术含量”:“练不下来不睡呗,接着练。”她坚定执行着作家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她甚至觉得一万小时还不够,要终身学、终身练。
当晚,她给大家献上了一段抒情咏叹调《多蕾塔做了什么美梦》——这是来自塞纳河畔的热烈爱情,交际花马格达从诗人鲁杰罗的眼中看到了爱慕,她亦怦然心动,借着帮他补充多蕾塔故事的机会,唱出这首咏叹调,吐露自己的心动。
一开嗓,陈小朵一下子就拉开了爱的风帆,她音色甜蜜,感情饱满,几处频繁的速度变化处理得游刃有余,充分表达出了马格达初陷爱河的激动、快乐和憧憬。
“我的鸡皮疙瘩都出来了,是震撼的鸡皮疙瘩。”马河声说。
经过了这一晚,陈小朵对于忆秦娥的“瓜”(笨)更是感同身受:
“能成为主角的人,是得懂得迷的。你得迷,这个迷其实有时候就是一份痴憨。”
想了解这次“戏剧雅集”有多么流光溢彩吗?想知道陈小朵在陈彦的带领下,看到了什么样的西安城吗?5月11日起每周三22:07海峡卫视、5月12日起每周四东南卫视21:00、优酷视频0点,《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一同到西安迷一场。
- 陈彦获奖经历(部分) -
19岁的乔雪梅,面对母亲遭遇车祸身亡的灾难,放弃了赴京上大学的机会,挑起了赡养老父、抚育弟妹的重担。她牺牲了自己一人的锦绣前程,托举了弟妹的成功人生,让整个家庭从艰难走向兴盛。该剧二十多年来长演不衰,演出已千余场。
以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五十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地演绎出了主人公五十年情感嬗变、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在展现共和国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忍辱负重、热血担当的同时,也表现了大西北人民对知识分子的爱戴和呵护,东西部文化的撞击和融合。该剧入选国家文化部“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奉调进京为共和国60大庆献礼演出。
原乡村干部、民办教师罗天福带着一家四口来到西京城,在这里他和妻子打饼供养儿女上大学。但比起早贪黑辛劳工作更艰难的是,他所抱持的忠孝仁义在城市里不断碰壁。
装台老板刁顺子的工作很苦:连轴转、重体力、看眼色、频受气;结了三次婚的刁顺子,家庭生活更苦!很多人只看到他的卑微求生,他的兄弟却看到了他的不可替代;所有人都觉得他苦不堪言,但他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的怜悯。
山沟里的放羊娃易招弟一路拼搏到成为秦腔名伶忆秦娥的故事,但这并不是一般的励志小说。陈彦把主角风光背后的付出与艰辛、难堪、艰苦、血泪,一一掀开了给你看。
讲述了贺氏父子两代人的喜剧人生。他们在舞台上演绎着喜剧,现实生活中却是悲喜交加——题记里,陈彦这样写道:“当喜剧开幕时,悲剧就诡秘地躲在侧幕旁窥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