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锐评 今日海峡
昨天(3日),国民党主席江启臣表示,赵少康的党籍恢复申请已经通过,并将于年后聘其为中评委。
赵少康顺利通过第一个考验。对于重回国民党即有志竞夺党主席的他来说,候选资格至关重要,需要票选的中央委员缓不济急,可以“Boss直聘”的中评委几乎是唯一的路径。只有过了这关,“不排除任何可能”的赵少康,才有了真正的可能。
同样,江启臣也通过了第一个考验。赵少康不仅资历深、咖位大,还有极强的舆论影响力和议题主导能力。从2月1日表态回归开始,赵少康就天天占据着媒体焦点,网络声量、民调看好度一骑绝尘,国民党乃至整个蓝营已经太久没有这种声势了。这样一个人,能不能回来,就看党主席聘不聘中评委。江启臣几乎是被架在火上烤:开绿灯,自己连任路上多了个强大的对手,党内反弹力度也不小;亮红灯,则要承受小气量小格局的质疑,成了破坏国民党壮大再起的罪人。而江启臣目前的选择是:聘你为中评委没问题,要改入党满一年才能参选主席的规定,我说了不算。
这种两难,其实也是整个国民党正在面临的考验。对于一败再败的国民党来说,这几年缺人缺钱缺关注度,赵少康此时回归,确如暮鼓晨钟一般,为蓝营带来重新振作的希望,让乐观者有了所谓“少康中兴”的憧憬。不过,回顾“百年老店”的历史,并不乏“救世主”横空出世的前例,也不缺“我若不出,如苍生何”的感动与自我感动,但多数演化了成各色“瑜亮之争”,最后以“鹬蚌相争”、各种分裂出走剧终。并非针对赵少康,但客观来说,他的高调回归,不管如何合纵连横,都必然为国民党主席选举、县市长选举和“大选”埋下巨大变数,牵动台前幕后布局者的敏感神经。对于有内耗传统、以“酱缸”为文化的国民党来说,“救世主”也很可能就是“导火索”。
从赵少康重回国民党一事发酵的这几天来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困顿之处和危机所在——政党组织涣散,不爽就马上退党,高兴了又能立即入党。退党28年的赵少康,回来就敢选党主席,以“荣誉党员”参选的郭台铭,选完就闪人,来得轻松走得自由。
纪律松弛,各种“党内高层”、“接近核心人士”随意对外放话,权责不明、赏罚不严,令不出党中央。赵少康回归,各路人马通过媒体不断放话,国民党决策者被一路牵着鼻子走。
党机器绵软,因人设事,历届党主席几乎都动过党章,什么规章制度都留有技术操作的空间。中评委可以聘任上千,参选资格随时可改,这恐怕就是赵少康自信可以参选的原因,其实也是国民党每逢选举必混乱的根源。
1923年,俄共顾问鲍罗廷曾问,贵党有多少党员?一下把孙中山问住了。当时的国民党,不但没有纲领、组织、章程,连党员人数都是一笔糊涂账。快100年过去了,同样的问题抛过去,估计国民党的主席们依然答不出来。
好在,今天的大陆已经拥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对于岛内的政治生态变迁,可以淡定旁观。不管是蓝营的路线之争,还是绿营的谋“独”喧嚣,都无法影响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