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闽台文学的融合发展与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州福清融侨大酒店举行。
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美国、荷兰等地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知名作家和有关政党与社会组织代表与会。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研讨会采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展开。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闽台文学的融合与海外传播”。
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主办方和承办方表示,闽台文学拥有历史悠久的亲缘关系,表现了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经过两岸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形成了璀璨多样的文化成就,有利于增强在海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他们希望透过这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闽台文学的融合发展与海外传播历史,总结闽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经验,展示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推动福建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与会代表提交了四十多篇论文,围绕着着研讨会主题,讨论的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多元,宏微与微观兼具,包括:
闽台文学融合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闽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两岸左翼文学的交流;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研究;
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新时代台湾文学研究再出发;
华文作家的中华文化认同;
闽台知识分子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闽台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成就等。
为期一天的研讨会在开幕式后,举行大会主题发言,并分为三个分论坛展开了各议题的探讨。
从历史的梳理、文本的分析、作家的研究,到闽台及两岸文学交流的研究、闽台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互动的探究,从存留于社会与历史空间里华文文学生动事例的挖掘与解读,到浸透于过去和现在维度里重要华文文学现象与经验的探究与总结,以及闽台以至整个世界华文文学的内涵、精神与对中国文学、对两岸融合发展和中外文明沟通的贡献等,与会者都提供了很专业的研究和结论。
当天下午,研讨会举行了闭幕式,由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院长陈致烽教授主持。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肖成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台籍副教授张立本、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肖成和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籍教授徐秀慧,分别总结了三个分论坛的研讨情况。
随后,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师大教授李诠林作了学术总结,研究会会长、福建师大袁勇麟教授致闭幕辞。
李诠林在学术总结中说:“本次会议会议展示了国内外最新的台湾、香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与创作成果,与会者地域广布亚欧美三大陆,而且会议在著名侨乡福建省福清市举行,侨台特色突出,严肃活泼热烈友好,亮点迭出,精彩纷现,可谓闽台完美融合、东西平等对话,很好地向我们呈现了闽台一家亲,海内外华人一家人的深厚情感和感人母题。”
闽台有着密切的“五缘”关系,其中,闽台文学独特的关联、互动与融合发展是十分突出的一点,是这次研讨会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厦门大学的朱双一教授,以详实的案例,介绍了战后奔赴台湾的厦大校友的行迹和贡献,为台湾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维度。
华侨大学倪思然博士以《国声报》“南光”副刊为分析场域,阐释了“厦大校友群”与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重建。
来自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台湾籍教授潘是辉先生,详实剖析了道光年间《厦门志》出版向台湾地区的传播情况,及其对地方志编撰的影响。
莆田学院教授孟建煌探析了台湾进士施士洁与闽地文人的交流互动。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李光辉博士从与大陆文坛互动中的《联合副刊》探析80、90年代的文学景象。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想博士从报导文学的角度探析了台湾社会和文坛出现的三次意义重大的“认识祖国”热潮。
致力于台湾知识分子创作与精神史研究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朱立立教授,探析了蓝博洲左翼创作的历史与作品及其所具有的全新价值。她认为,蓝博洲的创作及社会活动是对台湾传统左翼精神的自觉继承和传扬,体现出强烈的两岸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殖民批判意识和庶民意识、民众史观,因此,蓝博洲的创作是对台湾主流社会选择性创伤叙事的有力反拨和纠正。蓝博洲的书写通过抢救历史,在见证书写的基础上,重现台湾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理想与信念,将今天与过去对接,将海峡两岸的思想文化相对接,并从中找寻创伤修复、历史救赎和社会前行的方向,诚如蓝博洲所言:“理解了过去,才能知道未来的方向”。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施沛琳女士以左翼文化运动为主轴探讨了1930年代台湾地区的闽南语歌曲创作的概况。
闽南师范大学张立本副教授挖掘了陈映真1960年代的轶事一则,呈现了白色恐怖时代的在台地下党的关系,追踪了本时期的思想状况、文学状况。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徐秀慧教授探析了西安事变与台湾抗日运动。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昱敏博士从报告文学与报告剧的历史遮蔽探析台湾革命者形象。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桂茹研究了文艺对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作用。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蔡榕滨论述杨逵对鲁迅的译介与两位作家作品的比较。
荷兰华文女作家林湄女士以福清籍作家的身份向大会致辞,表达了对与会学者到福清参加会议的欢迎,以及她对于故国故乡故人的热爱和思念。
日本华文作家陈永和教授从读人、读书和写作方面深情的回顾了自身的文学修行道路,她说文学让她“用另一种眼光看日常生活,从而变得简单而富足”,文学修行就是生活。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朵拉女士以文学体验者的视角,从槟州华人大会堂文学组文学采风的案例透视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弘扬的新形式。
旅美华文作家冰凌作为域外书写者,详实透彻地谈了自身的创作经历,为研究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而来自印尼的汉学家NurniWahyuWuryandari(武教授),以印尼大学的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科研经验为宗,为我们探讨海外汉学的传播提供了以微观视野和鲜活教学案例展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成就的深厚学术积累,与会学者为她娴熟的汉语点赞。
李诠林教授通过对于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汉学家的台湾文学研究的比较,反观了美国汉学家的台湾文学研究与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联,及其在理论方面对于台湾岛内台湾文学研究的影响,以及与两岸的台湾文学研究的异同,介绍了美国汉学家台湾文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福建社科院副研究员肖成则对《三国演义》在印尼的翻译、改写与版本流播进行了体察,展示了“海丝”文学特有的风景。
旅欧华文作家施文英探析了华文文学的翻译与传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张羽教授从东亚文化场域的视角阐释了冰心的台湾传播路径。
华侨大学教授陈庆妃阐释了新时期(1978-1984)香港文艺期刊中的陆港台文学互动。
漳州台盟许钢副主委探讨了许南英、许地山父子对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贡献。
集美大学副教授郑丽霞论述菲华作家黄一泓《马尼拉湾的落日》的公务镜像。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罗祥伟从处世散文、情感散文和励志散文探析了刘墉散文的消费性接受与传播。
闽南师范大学刘玉杰老师从自塑与他者之间阐析了林语堂科幻小说的中国形象,展示了闽台知识分子对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贡献。
来自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刘俊教授从作家个体的探析角度,阐述了葛亮小说创作所具有的历史感、神秘感和物的寄托感的特点。
暨南大学的白杨教授,则从文化记忆的理论角度,分析了台湾女作家进行家族史叙事的策略。
《台港文学选刊》原主编杨际岚先生认为,香港作家潘耀明的最新作品《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应和了时代变革的节奏,是时代书写的典型作品。
泉州师范学院戴冠青教授探析了台湾女作家苏伟贞小说中的女性书写和生命诉求的色彩。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江少英副教授则对台湾中生代诗人陈黎的生态写作进行了细致的观照。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帆博士从学术研究、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影视、动漫、游戏等探析新世纪台湾妖怪书写。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黄海燕老师则对福清籍荷兰华文作家林湄的小说《天外》所呈现的文化模拟策略进行了探究。
福建师大文学院田莉博士则探析了聂华苓家族叙事策略和溯源。
福建师范大学邱毓贤硕士从《归乡》《夜雾》《忠孝公园》出发阐释了陈映真晚期思想场域。
福建师范大学袁飘博士从音乐的政治与小说的跨媒介指涉对刘大任的《浮游群落》进行了再考察。
来自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八十高龄的古远清教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他最新出版的台湾文学五书和新五书的写作概况,为台湾文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最新的资讯信息。
叶蔚南先生作为叶荣钟的公子,以亲历者的身份为我们揭示了叶荣钟先生论述“栎社中兴”的历史史实。
素以散文研究闻名的袁勇麟教授,对书信散文这一体裁在文学史中的特别呈现作出了有力的阐述,他对于卞之琳致张充和情书的解读给各位参会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王茹博士以金庸、凤歌和沧月为例子,论述了传统武侠小说与网络武侠小说的关系。
福建社科院文学所的陈美霞副研究员对《人间杂志》体现出的消费性与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观照,以期为大陆社会转型期借鉴。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翁丽嘉博士则对当代台湾旅行散文中的自传书写作出了解读,阐述了远方与我的关系。她认为,借用自传领域的研究理论,来阐述旅行散文中记忆与经验的相互作用、自我书写对自我的反身认识、旅行行为对返乡叙事的影响等问题,以此来说明经验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对当代台湾旅行散文书写的重要性,这也为深入解读当代台湾旅行散文提供参考。
惠州学院颜敏教授探析了期刊《梨影》杂志中的戏剧与香港文学起源的关系,为香港文学的缘起提供了特别的探照视角。
华侨大学涂文晖副教授则对六七十年代南越华文作家对嬉皮士的拒斥,以此来挽救民族文化的危机进行了阐释。
马来西亚槟城留华同学会会长陈焕仪博士探析了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作为变种闽南语的特色以及在马华文学中的应用。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黄艳平从生活美学、社区营造、文化创意对乡村振兴进行了思考。
据了解,这次研讨会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21年学术年会的分论坛之一,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与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与法律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承办。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校长党政办主任何坤基代表校长廖深基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时说,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是福建唯一定位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校,这次共同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希望通过回顾闽台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总结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经验、展示福建学界在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成就,为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完成“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深化闽台各领域融合的战略任务作出贡献。
创立于1988年11月的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本学科领域省级第一家,也是坚持每年开展学术研讨会不间断的学术团体。
研究会会长、福建师大教授袁勇麟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深入研究,为持续深化闽台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统一的情感认同,推动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家园贡献力量。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 闻达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