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文学吗?
2020年
一部关于文学的纪录片
《文学的日常》横空出世
给了许多人一个答案
许多文学爱好者评价这部纪录片
表示看完绝对能从内心升起一股读书的冲动
就像这位网友的安利:
95后的我们需要这样一部纪录片
《文学的日常》第一季走进了马原、马家辉、麦家、阿来、小白等名人作家的“理想国”,在充满烟火气的5个城市中,他们与我们分享了对生死观、世道人心、故乡、青春叛逆等许多热点话题的看法。
这部纪录片体量并不大,总共只有5集,每集45分钟,但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下,这样一部看似很长、节奏很慢的纪录片,如何又能得到包括95后在内的人喜爱呢?
《文学的日常》中,处处透着一种生活的悠闲。
看见花、看见树、看见云、看见风,被触动的不止是作家们,也有在屏幕前聆听、观看的我们。
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是在阅读一个人。每位读者都有自己钟爱的作家,他们或者被书中的世界所吸引,或者为作家的人格魅力所倾倒,当他们看了《文学的日常》后,这种感觉更明显了,一场朋友间的聊天、一次简单的漫步,好似能让我们读懂这些作家文字背后的生命力。
他们为马原对生命的心态所折服。
他们在马家辉关于家乡湾仔的描绘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记忆。
在看完《文学的日常》后,许多读者好像有种与作家交朋友的感觉,从遥远的作家到相近的朋友,又有谁不想让更多人认识他们呢?
《文学的日常》通过人与文学的种种化学反应,将文学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它也关联着无数个为文学着迷,甚至是向往文学的观众,借助《文学的日常》,也有人希望能重新拾起自己久违的文学梦。
当然,也有人收获了满满的“鸡汤”。
写书,离不开对世界的重塑。在《文学的日常》中,我们能清楚地看见一批中国作家书写城市的实践。马家辉的香港、麦家的杭州、阿来的成都、小白的上海……当嘉宾和作家在城市里探讨文学和生活,让人不禁想去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也走一走、看一看。
也无怪有网友戏称,即使把这部节目单单作为旅游攻略节目也是极好的。
在短视频、快节奏、浅阅读的时代,《文学的日常》开启的慢节奏、深思考模式,不仅俘获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在许多行业大家看来,这无疑也是一部值得特别关注的好片。
《广电时评》以“来,感受下‘文学的日常’”为题,介绍《文学的日常》:该片没有聚焦高深的文学创作,而是通过作家的日常,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文学的世界,在“旅途”中有所想,有所悟。
《综艺报》以“在田野调查中感悟思想的力量, 《文学的日常》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为题,深度安利。何谓文学的日常?人间便是日常。《文学的日常》让人们看到,那些引人深思的文学创作,其灵感和发源地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不论是文学还是纪录片,二者的创作都是人物的故事化。没有了活生生的人,也就没有了故事与情节,更没有了吸引受众的内在本质。
文学到底是什么呢?它似乎是一个与平凡很远的概念,但又离我们极近,它是充满生活气的,也是充满诗意的精神乌托邦。
看完《文学的日常》,每个人对文学的理解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但是,第一季的短短5集怎么能够!怎么能满足!
时隔两年,海鸥君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些评论。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本周就将重磅回归啦!我们将与刘亮程、于坚、李修文、双雪涛、李洱、陈彦6位作家及他们的好友相约,再次走进文学的日常。4月21日每周四起,东南卫视、海峡卫视、优酷视频同步上线《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与文学的再次相遇,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