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如约而至。
节目刚一上线,便连续三天斩获全网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第一(来源:美兰德蓝鹰指数日榜),登上微博纪录片热播榜、优酷文化热播榜、优酷文化上新榜三个榜首,微博话题阅读量超8000万,获李诞、黄渤、朱亚文、张译、张艺兴、海清、史航、徐峥等一众“文学亲友团”推荐。
当然,激动的网友也不少,他们纷纷在各大平台分享观后感。“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吧”“从中体会到了文学的力量”“纪录片真实又接地气”“节奏舒服,像体验生活一样”……看《文学的日常》不仅让他们发现了文学家的另一面,还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文学离日常生活很远吗?并不。
文学感人至深的力量向来植根于生活的厚土,我们谈文学时,便是在找寻、凝练、理解生活。看完《文学的日常》,有人从另一种视角重新看待生活中被我们日常忽略之处,发现文学、生活之美:
@晃悠在地铁:很久没有静下来看一个片子,感受日常,打开一本书。在艰难当下,在信息滚滚中,留给自己一个角落,看到小花在开,小虫在走。 @南方有颗豆:看这个节目,仿佛自己的灵魂都跟着作家们得到了洗涤,也能够感受到他们那份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 @古城:不管是读书还是看综艺节目,我们都是为了证明已知的东西和自己的观点,看这部片子也找到了阅读作品的意义。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第一期的嘉宾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片中,刘亮程堪称“行走的金句输出机”,看见院中结果少的杏树,他感慨“树跟人一样,也会累的”;抚摸胡杨时,他说“胡杨已经活得很累了,不要把再多的精神附加到胡杨身上。”句句经典,句句戳心。
毫无意外,无论是不是冲着刘亮程来看节目的,最后都会被他所圈粉,再附带迫不及待地下单一本《一个人的村庄》或《虚土》回家认真品读。
@秋Fa:通过这个片子又重新认识了这一位作家刘亮程,阅读一部好的作品,就像是读懂一个人一样,听他的见解就能够有如沐春风般到感觉。 @sese:人沿着路可以找到的地方,好久没有看过这位老师写的作品了,看着他在节目中朗读《虚土》,被里面的内容深深打动,已经火速下单了哈哈哈。 @李先生再见:看到作家在新疆的生活方式还是蛮震惊的,这么有名的作家竟然会亲自下地,也许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够写出直击人心的文字吧。
《文学的日常》每一处,都在不经意间勾勒出思想者们的精神世界轮廓。
跟着他们的脚步,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作家们的神秘精神世界,并学着深入思考和自省,感悟人生。
@我很讲道理:一个人、一个作家最终活成了自己的家乡~好像真的是这样,悟到了。 @编辑者:自然界没有垃圾,这句话说的好对,垃圾是我们人类主观的定义,可能对于自然来说我们才是那个打扰者吧。 @逐水山春睿:被第二季第一期感动,喜欢刘亮程的平静和哲学思考,每一句日常的话语都令人重新思考我们与生活,如何感恩、回报、享受自己如虚土一样漂浮起来,又落归原地的一生,即使我们都像书里说的蒲公英一样,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播撒出去的种子落在哪里。
《文艺报》在世界读书日,邀你一起走进《文学的日常》,触摸人心柔软的角落,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探索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桩桩件件,言有尽,意无穷……
《综艺报》是这么评价《文学的日常》的:行至第二季,《文学的日常》作为一档原创节目的气质和特征愈加鲜明。它小众但不高冷,抽象却又具体。它深深扎根于泥土,为观众揭开了文学和作家背后的故事,于日常和细节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和生活的哲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客户端专访《文学的日常》导演王圣志,给你一个看《文学的日常》的理由。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打开了层次更丰富的生活样貌,呈现了广袤丰美的风土民情,直面现代生活的困境,重新发现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每周四,东南卫视、海峡卫视、优酷视频同步更新《文学的日常》。这个春天,再来共赴一场与文学的约会吧~
编辑:陈晓晴